巴洛克、浪漫時期與當代音樂歷代著名鋼琴作曲家
踏上鋼琴歷史之旅,認識巴洛克時期至當代的多位劃時代音樂家。
最後更新日期:2025 年 4 月 2 日
巴洛克、古典、浪漫和當代鋼琴音樂指南
古典時期雖然在 19 世紀初結束,但古典音樂其實在更早的時候已經存在,而今天創作的古典音樂仍然屬於這個流派。本文會帶你回顧鋼琴音樂史,並向你介紹每個時期最享負盛名的作曲家。音樂風格的轉變,往往伴隨著鋼琴音樂的演變,我們也會就此一一探索。
在展開這個音樂旅程之前,有幾點需要注意:
- 文中提及的日期並非最精確。其實從來沒有人宣告「巴洛克時期已結束了,現在是古典音樂時期。」口味與風格是漸進的,因此不同的音樂時期會有其重疊之處。
- 我們介紹的作曲家只限於西方古典音樂家,因為我們聚焦於鋼琴音樂,而鋼琴音樂是直到近代才開始廣泛傳播。
- 這並不是一份詳盡的清單。我們旨在通過一些極具影響力的作曲家,彰顯每個年代的特色。
以下你將會認識每個時代的音樂氛圍和關鍵人物。如果你需要更多推薦曲目,請閱讀另一篇文章 14 首古典鋼琴經典。
巴洛克時期(1600-1750)
在此之前,與鋼琴最近似的樂器是風琴。然後大鍵琴在 16 世紀面世,並逐漸成為定義巴洛克鋼琴音樂的元素。 你所熟悉的鋼琴音是由錘子敲擊琴弦而產生,而大鍵琴的琴音則是由撥動琴弦而產生。換言之,大鍵琴每個音符的音量都一樣,並沒有延音效果。
這種精確而清脆的音色,塑造了巴洛克音樂的面貌。這時期的音樂,主要特色是在持續的通奏低音(Basso continuo)之基礎上,以雙手彈奏獨立而和諧的旋律,此技巧被稱為「複雜音調對位法」。作品通常以一個主題開場,然後作曲家會透過變奏來演繹該主題。這種充滿情感張力的結構,後來由古典和浪漫時期的作曲家進一步發展。
巴哈(1685-1750)
J.S.巴哈(可別與他家族的其他 50 位音樂家和作曲家混淆)是巴洛克時期的大師。他的《哥特堡變奏曲》(《Goldberg Variations》)的主題和變奏,在巴洛克音樂中可謂非常經典;作品融入了一段著名詠嘆調,優美地展示巴哈運用音調對位法的本領。
韓德爾(1685-1759)
韓德爾的音樂亦展示了巴洛克時期的對位法技巧和華麗風格。但特別的是,他的作品融合了日耳曼和英國元素,而前者是他的文化根源所在。韓德爾的音樂因充滿戲劇張力而廣受稱頌,我們可以想像他那些奢華作品在當時的皇家宮廷中演奏的場景。
韋瓦第(1678-1741)
韋瓦第曾短暫擔任過牧師,因此他的巴洛克作品體現了一點宗教元素。其經典作品《四季》在巴洛克晚期面世,你會看到此曲隱然滲入了古典音樂元素,包括較為平衡的結構以及對主題的鋪陳。
古典時期(1750-1820)
這是我們在本文開始時提及的古典時期,可別與一般的古典音樂流派混淆啊。在這段時期,大鍵琴被古鋼琴取代,後者很快成為主要的鍵盤樂器。
這時期的鋼琴家可以更好地控制琴音,例如他們可以選擇以輕柔或響亮的方式演奏,或根據需要製造延音效果。他們有更多空間表達自己,而音樂風格亦隨之而演變。
古典音樂的的質感比巴洛克音樂輕盈,通常以清晰的旋律線條配合和弦。這是一個優雅而不嚴肅的時代。
莫札特(1756-1791)
在他短暫的 35 年人生裡,莫札特從一位音樂神童演變為史上其中一位最具影響力的作曲家。我們有另一篇文章詳述莫札特最受歡迎的作品, 其中包括他人生創作的第一首樂曲,以及他身故後面世的最後傑作。而最能彰顯莫札特風格和古典音樂面貌的作品,應該是《Eine kleine Nachtmusik》莫屬。
海頓(1732-1809)
海頓對其好友莫札特及其學生貝多芬均有重大影響。他塑造了許多古典時期的音樂形式,其中最為突出的包括奏鳴曲、交響曲和弦樂四重奏。為此,他被尊稱為「交響曲之父」和「和弦樂四重奏之父」。
海頓以自身的銳智和創意為其音樂注入強烈的表達力和個人風格,不僅塑造了古典時期,也為後來的浪漫主義時期奠定了基礎。
貝多芬(1770-1827)
貝多芬的產量之多和創意之豐富,令後世不少人認為有必要將他的作品分成三個階段。他一早已精於莫札特和海頓的「維也納」風格,但他更上一層樓,為其作品注入更豐富的表現力和氣魄。
在他的音樂事業中期,貝多芬成為推動古典音樂轉向浪漫時期的領軍人物,嚴謹的古典音樂結構,演變成更具表現力的形式。他的《月光奏鳴曲》是最完美的例子,因它在 1801 年面世,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降臨。
浪漫時期(19 世紀至 20 世紀初)
工業革命帶來了我們今天所熟悉的現代鋼琴。由於琴鍵數量增至 88 個,加上現代鋼琴的強大延音音效,浪漫時期的音樂因而充滿表達力和情感張力。巴洛克和古典時期的音樂有特定的音樂形式和明確的音樂結構,而浪漫主義音樂則更著重表達情感。
更大的自由度帶來了不少新的作品類型,包括夜曲、幻想曲和前奏曲,這類作品敢於使用不和諧的和聲和漸進結構。更多機會旅遊,則意味著作曲家不再局限於宮廷或傳統音樂流派。來自世界各地的元素悄然滲透,作曲家開始用音樂描述自己的祖國或異國。
舒伯特(1797-1828)
舒伯特和貝多芬一樣,都是生於橫跨古典時期和浪漫時期的人物。你可以從他的作品見證古典音樂嚴謹的形式和清晰的結構(例如他在 22 歲時創作的《The Trout》)如何過渡到
充滿浪漫主義風格、具豐富情感的奏鳴曲(以下的奏鳴曲寫於舒伯特臨終前幾個月)。
蕭邦(1810-1849)
蕭邦不只是一位琴技高超的音樂家和作曲家,他也可能是音樂史上最早出現的明星,他的感情生活備受矚目,其形象亦充滿神秘感。他一生中只在公開場合表演過大約三十次。
我們在另一篇文章收錄了我們最喜愛的蕭邦作品,而以下的夜曲則展現了蕭邦如何擅於開拓鋼琴表達力的各種可能性。
布拉姆斯(1833-1897)
布拉姆斯懂得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取得美妙平衡,將古典時期的細緻風格與浪漫主義的深邃情感融合。當其他浪漫主義的音樂家鍾情於華麗元素,布拉姆斯卻不屑一顧,他堅信音樂可以獨立存在,不假外求。
在這基礎上,他創作的作品既抽象又感情豐富,很多人稱之為「純音樂」。
柴可夫斯基(1840-1893)
說到華麗派的浪漫主義作曲家,柴可夫斯基應該最能代表那個時期的的宏偉氣派。他的音樂雄壯而富神秘感,並懷有他對祖國俄羅斯的民族觀,超越了當時俄羅斯和西方音樂的刻板印象。
柴可夫斯基的《天鵝湖主題》具強烈情感,情節豐富,旋律更令人一聽難忘,絕對是他最出色的作品。
20 世紀及當代(20 世紀初至 2000 年)
大約在這個時候,鋼琴音樂開始出現於其他音樂種類,先是藍調、爵士樂和音樂劇,這為其後的搖滾樂、流行樂和電子音樂奠定了基礎。古典鋼琴音樂仍然很重要,但隨著錄音製作的普及,加上各種音樂流派於全球各地興起,作曲家紛紛開始探索新方向。諸如 George Gershwin 等音樂人甚至同時創作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。
這使得 20 世紀初混集著各式各樣的音樂流派,從印象派到後浪漫主義到表現主義不等。二次大戰後更多風格相繼冒起,包括新浪漫主義、實驗主義和簡約主義。你可以自行發掘更多細節,但現在你只要知道這段時期的鋼琴音樂面貌非常豐富多變,就已經很足夠了。
德布西(1862-1918)
德布西進一步發揮了浪漫主義的自由奔放和表達力,創造出他稱之為「交響素描」的作品。他被視為史上第一位印象派作曲家,但他卻拒絕這個稱號。聽一下他那首奇異而令人回味的《月光》,你會感受到他創作的和聲風格和音樂色彩。
薩提(1866-1925)
浪漫時期的尾聲以實驗為主,在這方面薩提絕對是一位充滿實驗精神的發明家。他可謂極其另類,自命為聲音測量師而非音樂家,他更為其最受歡迎的作品系列發明了「Gymnopédie」一詞。
普羅高菲夫(1891-1953)
普羅高菲夫作為俄羅斯人,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居於歐美,但他跟許多俄羅斯作曲家一樣,喜歡把大量的俄羅斯元素融入其音樂作品中。聆聽一下他的《Historiette》你就會感受到這些元素,並看到他如何通過不和諧音和衝突製造情感效果。
我們就說到這裡,但這裡絕非終點。古典音樂永垂不朽!在影視作品中,我們透過古典音樂表達情感,包括《哈利波特》那充滿神秘感的主旋律《嘿美主題》(《Hedwig's Theme》),以及《權力的遊戲》的史詩式主題曲。
古典音樂還透過《俄羅斯方塊》、《超級瑪利歐》和《薩爾達》等電子遊戲不斷向前發展。如果你想發掘更多當代古典音樂,那麼我們關於電子遊戲鋼琴音樂的文章會是一個很好的起點!